这是来自我一位好朋友的朋友圈记录,她是一位在新西兰生活多年的母亲,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。她用一段质朴的文字,讲述了自己对新西兰教育和年轻人成长路径的深切体会:(我是在她同意的情况下发表让更多的朋友能看到!)让你看看不一样的新西兰!
她说:大女儿这次在欧洲游历了几个国家,像是一颗石子落入我心湖,引发了许多思考。在新西兰,海外旅行、Gap Year(间隔年)是很多年轻人高中或大学毕业后认真规划的人生组成部分。他们不是依赖父母资助,而是靠自己打工攒钱去实现这些梦想。而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也确实支持他们这样做。

我的两个女儿在15、16岁时就开始找兼职,身边的朋友也都一样,像是“打工”已经成了这个年龄段的一种“必修课”。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她们的社交能力,也极大地培养了独立性。更重要的是,她们学会了为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去努力。
我虽然已经在这里生活多年,但仍然摆脱不了“孩子要上大学、找稳定工作”的传统思维。然而,身边一个个孩子的真实经历,正在一步步地打破我对“人生路径”的固有认知。

比如 Libby 的好朋友在完成12年级后,因为热爱芭蕾,一个人前往澳大利亚和英国追梦;二女儿的好友是学校的 Head Girl,成绩优秀,我原以为她一定会直接进入大学,结果她选择了学习潜水课程,希望未来成为国际潜水教练;老二的发小高中毕业后加入青年传教团,到不同国家的学校传播福音;而她一起打工的救生员朋友,则边旅行边打工,探索世界。
有一天,女儿对我说:“你现在应该满意我学药学了吧?但我毕业后想去读航海课程,将来想在船上工作。”我一听愣住了:“药学和船上能有啥关系?”但我马上意识到——这其实是她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最让我大开眼界的,是她的大学“转学”经历。她原本在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大学就读,大一下学期决定回奥克兰大学,于是自己联系学校、申请转学、办理学分转换。虽然过程有些慢,但最终一切顺利完成。

这让我真正意识到,在新西兰,大学也不是一条“单行道”。原来这里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可以换专业,也可以换学校,而且被视为很正常的事情。只要学分衔接合理、满足基本课程要求,转学在体制上是被支持的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变化、生活安排甚至心理状态,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路径。这种制度的宽容和人性化,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去试错、探索,也减少了他们做出“终身决定”的焦虑。
在许多亚洲家长眼中,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意味着未来的职业轨迹。但在新西兰,这一过程被看作是探索人生的一部分,你可以“走错路”,但你也可以及时掉头。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,也不是固定的路线,而是一段可以调整的旅程。

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选择和自由只有在新西兰才能实现,但在这里,我确实感受到了一种真正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理念——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,也愿意为这种选择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与理解。能在年轻时去尝试、去改变,并且拥有选择的权利和机会,真的是一种幸运。

非常感谢让我们传递如此美好!

发布者:新西兰南半球国际教育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zshi.com/archives/4415